2025年1月1日7點,烏克蘭正式停止俄羅斯天然氣過境輸往歐洲。烏方給出的解釋是,出于國家安全利益考慮,協(xié)議到期后不再續(xù)約。事實上,雙方簽署的協(xié)議也得確如此。因此,不能說烏克蘭違約。
有分析認為,如果俄烏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天然氣過境問題,部分歐盟成員國將進一步受到能源短缺壓力,俄羅斯每年將失去數十億美元的收入,烏克蘭每年也將損失約8億美元的過境費。據此,在媒體的報道中,稱之為“三輸”局面。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烏克蘭是在進行自殺式報復。對此,我是不大認同的,客觀評估,烏克蘭此舉固然損失了一筆過境收入,但用烏能源部長加盧先科的話說,“此舉使得俄羅斯正在失去市場并將遭受金融損失?!毖韵轮?,俄的損失更大。至于歐盟市場,沖擊遠沒有媒體所說的那么嚴重。另外,烏方表示,已就此向國際伙伴發(fā)出正式通知。顯然,烏方的行為并非突然,按協(xié)議辦事,并已與相關國家溝通好了。
我們都知道,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(fā)前,歐盟嚴重依賴俄羅俄能源,整體依賴度達40%左右,個別國家比如歐盟老大德國的比例更高。俄烏沖突前夕,隨著歐盟對俄實施制裁,俄羅斯在2021年年底突然對歐盟斷氣,當時正值嚴冬,狠狠“拿捏”了歐洲一把。事后的歐洲反思能源安全,并制定“擺脫對俄能源依賴”政策,加上“北溪”管道遭破壞,俄對歐供氣量銳減。據歐盟官網發(fā)布的數據,歐盟成員國進口俄管道天然氣的比例從2021年的40%降至2023年的約8%。就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(LNG)而言,俄占歐盟天然氣總進口量的不足15%。也就是說,經過三年多的能源戰(zhàn)略調整,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對于歐盟的能源控制,再想隨時“拿捏”的可能性越來越小。就此而言,本次烏克蘭停止俄羅斯天然氣過境輸送服務,對歐洲整體影響不會太大。德媒的消息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。德國媒體2024年12月31日援引歐盟委員會一位發(fā)言人的話報道稱,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具有足夠的靈活性,可以通過替代路線向中東歐國家供應俄羅斯以外地區(qū)的天然氣。歐盟委員會已與成員國協(xié)調超過一年時間,為替代供應方案做好準備。也就是說,歐盟已為俄烏輸氣協(xié)議終止做好了準備。
當然,幾家歡喜幾家憂,并不是所有的歐盟國家都覺得“無所謂”。比如斯洛伐克就“急眼”了,為了“續(xù)氣”,斯洛伐克總理菲佐菲佐近日突訪俄羅斯斡旋。之后,菲佐隔空喊話烏克蘭:如果對方“關閘”,斯洛伐克將停止向烏提供急需的電力供應。當然,斯洛伐克“急眼”自有他的道理,斯洛伐克是烏管道供氣的主要受益方,其他還包括匈牙利、奧地利等國。這三國市場總和約65%的用氣需求,都來自經過烏克蘭管道的俄羅斯天然氣。如果烏克蘭“關閘”,三國之中,匈牙利尚且可以依賴“土耳其溪”管道。奧地利(已于2024年11月因仲裁糾紛被俄“斷氣”)也有替代選項。只有斯洛伐克騰挪空間較小。因此,不難理解為何菲佐向烏發(fā)出“你敢斷氣,我就斷電”的警告。綜上所述,烏克蘭關閉俄輸歐天然氣管道閥門,最不樂意的應是俄羅斯,戰(zhàn)爭打到現(xiàn)在,俄亟需多賣能源以補充軍費。至于其他不高興的歐盟國家,也只能順大勢顧大局。對于烏克蘭,雖然少收了幾億美元,但掐斷了戰(zhàn)爭對手的經濟大動脈,無疑更為重要。據報道,俄烏沖突以來,每年約500億立方米的對歐天然氣供應中,烏方管道承擔了150億立方米的供氣量。也就是說,烏克蘭“關閘”后,俄對歐盟天然氣出口將銳減近三分之一。就此而言,“三輸”說法難成立,誰更肉痛,顯而易見。更為重要的是,隨著歐盟獲取能源渠道的多元化,事實上已經與俄羅斯完全脫鉤,未來俄羅俄要挾歐洲的籌碼越來越少。